欢迎访问横山人大网! 今天是:
文学 当前位置:首页 -> 自身建设 -> 人大艺苑 -> 文学
做“奋发有为、知行合一”的新时代青年
——读《梁家河》有感
发布时间:2018/6/4  浏览次数:3697 次  来源:陕西人大网  作者:

 

  最近看了《梁家河》这本书,封皮上的照片一下子吸引住了我的眼球,习总书记和一群穿着朴素的农民谈笑风生,那灿烂的笑容是发自内心的喜悦。翻开书,读着读着不知怎的眼睛就湿润了,可以说我是流着泪将这一本书看完的。

  这本书以章节的形式讲述了习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时发生的感人故事以及和梁家河乡亲们、梁家河这片土地的深厚感情。书中描绘的好多情节都让我禁不住热泪盈眶:一个不满16周岁的懵懂少年,从首都北京来到“穷山僻壤”的梁家河,以一个农民的心态扎根农村,建设农村,跳蚤、虱子的叮咬能忍受,脏活、累活抢着干。为了村民们建沼气池,通气时喷的他满脸粪水,也顾不上擦,继续工作;为了增加梁家河的可耕田面积,他带领村民们打水坠坝,那么冷的天,硬是光着腿跳进有冰渣子的水沟里干活。这种实实在在的朴实品质激励了我。为了追求进步,他的入团申请书写了八份,入党申请书写了十份,一次次被打回来,一次次的坚持,最终成为了一名梦寐已久的共产党员。这种坚韧不拔,知难而进的优秀品质鼓舞了我。他和乡亲们几十年的分离,却仍是那么熟悉,那么亲切,一声声小名呼唤出多年的深情厚谊;乡亲们爱戴我们的习总书记,给他送来家乡的土特产,他拒收,就连高彩梅特意为总书记绣的三双鞋垫,都坚持付了200元钱,饭费自付就更不用说了,他用行动告诉我们什么是廉政亲民。这种平易近人、高风亮节的人格魅力感染了我……
  习总书记身上太多太多的优秀品质都值得我们学习,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他那种“一物不知,深以为耻”的好学精神和“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习总书记当年来梁家河插队时就带了两箱的书籍,喜欢看书是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养成的良好习惯,为了借一本书要走40多里路也愿意,为了看书经常熬到深夜;就连在四川考察沼气项目的时候,路上看到的对联都要抄下来细细品味,这种处处留心皆学问的好学精神鞭策着我。我今年35岁,比习总书记当年插队的年龄大了近20岁,却没有他当时那样的认知,真是惭愧。当今社会物质财富如此充盈,学习条件如此优渥,但是又有几个人能静下心来学习的,习总书记正是在那样艰苦的环境、在那连饭都吃不饱的年代,没有放弃学习,而是更加努力地学习,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七年艰苦岁月,对别人来讲,是苦难、是悲哀,心生抱怨、感到绝望,可对习总书记来讲,是磨练、是财富,无怨无悔、积极面对。七年时间,他几乎读了能找得到的所有书籍,有古代的、现代的,有中国的、外国的,有文学的、哲学的、自然科学的……他读书面宽、涉猎知识广泛、眼界开阔、志向高远,这七年是习总书记积蓄知识宝藏的七年。由此可见:一样的环境,不一样的认识,不一样的心境,不一样的思考,不一样的行动,不一样的收获,不一样的人生。
  “知行合一”简单的四个字,分量却不轻,以前我总是觉得“知行合一”这个做起来不难,但是看了《梁家河》一书后才明白,无论何时都要以“知行合一”来要求自己,却是很不容易的。当你知道了自己身上的缺点、小毛病,是否就能彻底改正了?当你学习了一项新的技能、方法是否就会马上应用?当你学到了、悟到了一些道理,是否马上从行动上改变并坚持?我们细细反思,并不是都能做得到,人们惯有的思维定式,以及惰性这时就成了我们“知行合一”的阻碍。有多少次想做一件有意义的事,都因这样那样的不可能而终止了。“纸上谈兵”的不计其数,“行动上的巨人”寥寥无几,但这就是我们普通人和成功者之间的差距。或许,一下子让我们改变还很困难,但要以此作为目标和前进的动力,不断努力、坚持不懈,用“知行合一”严格要求自己,在不知不觉中,你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成绩与收获。
  陕北农民在困荒时月为了一口吃的受尽熬煎,让人难受;下乡知青为了一顿饱饭费尽周折,让人心疼;习总书记当年在艰苦环境中体现的吃苦耐劳精神,让人钦佩;他多次回陕北看望乡亲们时那廉政亲民的作风,让人感慨。这本书不只引起心灵的触动,更重要的是让人产生更多的思考,思考我们在当前的形势下,结合自己的工作特点,结合自身条件,我们应该怎样做。
  最后,我想以习总书记引用老子的一句话作为我这次读《梁家河》感悟的结束语与大家共勉:“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上一篇]:曾祖母的窑洞
[下一篇]:以伟大民族精神书写复兴华章
版权所有:榆林市横山区人大常委会 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主办:榆林市横山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技术维护:0912-7611403 邮箱:hsrd2015#sina.com
陕ICP备案15009576号 陕公网安备 61082302100012号 建议使用IE9以上版本浏览器 1360*1280以上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