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横山人大网! 今天是:
代表风采 当前位置:首页 -> 人事代表 -> 代表风采
他给未成年人撑起四把保护伞
——记县人大代表付世和
发布时间:2015/8/6  浏览次数:5336 次  来源:榆林市横山区人大网  作者:

  付世和曾担任横山县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现在是市未成年人保护咨询委员会横山联络组组长,也是县人大代表,他热心未成年人工作,坚持服务和保护并重,认真开展工作,为未成年人撑起一把保护伞。

善心救助   为困境中的儿童撑起一把“爱心伞”

  2006年,时任横山县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的付世和,身上又多了一份职责,兼任了市未成年人保护咨询委员会横山联络组组长。2006年3月份,他安排对全县未成年人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中了解到有个别适龄儿童因家庭贫困面临辍学,个别残疾儿童因条件限制入学困难。为了不让一个孩子失学,他通过民政救助、企业爱心赞助、社会热心人士支助的方式筹集爱心善款,积极开展对家庭困难学生进行救助,使一些学生在困境中没有失学。几年来,横山联络组把救助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每年救助30人左右,先后共救助了216名贫困学生,总金额达30万元,帮助家长们解决了一些燃眉之急,也给孩子们树立了学习的信心。今年,联络组为一名重病花费上百万元的八岁儿童孙胜楠筹措了五千元,给他的家庭送去了温暖。市未成年人保护咨询委员会2006年确定横山镇大坪小学的残疾儿童石英飞为救助对象后,付组长每学期都要去看一次石英飞同学,石英飞的学习成绩只要有进步,他总要给代课的老师们奖励,鼓励老师们重视身有残疾的石英飞同学的培养,石英飞后来顺利考入县二中。

  2009年春季,在一次卫生工作视察中,他偶然发现各医院、诊所有一些孩子患腮腺炎在医院接受治疗。出于对孩子的关爱和工作责任,他仔细了解发病原因,在得知腮腺炎是一种是由腮腺炎病毒侵犯腮腺引起的急性呼吸传染病,如缺乏预防,在学校等人群比较密集、集中的地方,容易传播造成传染。为了不让一个孩子因病影响上学,他走访家长后了解到,有好多孩子是因为没有及时进行接种疫苗造成的。付组长带领工作人员到县防疫中心了解原因,得知县防疫中心因经费紧张,难以保证正常的接种疫苗宣传,他及时协调财政部门给县防疫中心增加了一万元的接种疫苗宣传经费,并列入了每年的财政预算。在他的督促下,县防疫中心加大了防疫知识的宣传,指导学校对常见的传染病预防,并全面开展对儿童的接种防疫,确保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2009年,为解决留守儿童远离孤单、亲情缺失、监护不力等实际问题,付组长认真组织开展了留守儿童代理家长试点活动,为县英才学校29名留守儿童找到了新“家”。据调研了解,该校当时一至五年级共有29名留守儿童。这些学生中,有的与祖父母租房住在学校附近,有的住校。在联络组付组长的指导下,学校为这些留守儿童建立档案,并选定15名有爱心、奉献精神强的班主任或代课教师来担任他们的代理家长。要求这些“家长”与孩子们建立起学习、生活上的帮扶关系,并无偿对他们生活上进行照顾、行为上进行教育、学习上进行辅导,由此解决了家长长期不在家造成的亲情缺失、学习生活无人关照而形成的一系列问题。

助残扶困   为特殊教育撑起一把“暖心伞”

  2006年9月,在调研残疾儿童工作时,县聋儿语训学校的孩子在课堂上大声朗读课文,背诵诗词,能像正常孩子一样学习画画,这让付世和组长和在场的所有人员非常惊讶,大家被聋儿孩子们万般刻苦地学习深深地感染,并被语训学校的老师的辛苦工作深深打动。此后,对聋哑语训学校的支持,成为他工作的重点。

  2007年6月,马晓琴夫妇创办的聋儿语训学校由于资金短缺,办学举步维艰,马小琴的丈夫朱小平开上三轮打工挣钱维持学校,付组长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协调县财政给予了一万元的经费,使学校度过了最困难的一个月。民办学校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又不能享受“两免一补”政策。他一方面动员该校积极向政府和教育部门争取,另一方面发动人大常委会委员开展对教育 “两免一补” 工作开展了视察调研,在深刻领会政策的前提下,他提出重点解决县聋儿语训这所全县唯一一所特殊学校解决“两免一补”的问题,最终县政府协同教育部门解决了聋儿语训学校享受“两免一补”的政策。

  2012年“六一”儿童节期间,在聋儿语训学校师生的共同邀请下,付组长与县民政局长韩宏才与该校60多名特殊儿童度过了一个特殊的节日,在观看了孩子们的精彩表演后,他们被师生的表演和热情再次深深打动,在仔细察看了孩子们生活环境后,发现孩子们的被褥大多都陈旧,有的棉絮也漏了出来。他们当即决定想办法给全体学生每人一件被罩和床单,给12名困难学生每人一套棉被,对生活特别困难的8名学生每人500元的生活费。同时了解到该校刚刚又培育出了4名大学生,付世和组长激动地说:“感谢老师们的辛勤付出”。于是又挤出1200元办公经费给老师们进行了奖励,并鼓励他们再接再厉,继续用辛苦换取累累硕果。聋哑语训学校从2011年以来,四年相继培育出了16名大学生,成为全省培养残疾人大学生的第一所学校,这些累累硕果与付组长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看到学校66名孩子和8名老师,办工、上课、吃饭、睡觉都挤在几间简陋的教室里,付世和组长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学校从创办以来一直困难,每年雇用的教师和厨师工资就要15万元,而全年报名费和“两免一补”资金才19万元,要想改善学校校舍,根本无从谈起。他心里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为孩子们修几间宽敞明亮的大教室。

  随后,他奔走机关和企业,争取各界人士的支持, 2013年,为了得到县政府的支持,他利用县人大代表的身份,联系了10名县人大代表,利用县人代会召开之际,向县政府提出了《关于修建聋儿语训学校教室的建议》,建议政府给予这所特殊教育学校应有的支持。之后,联络组得到了县财政、教育、残联、殿市镇等部门、单位的大力支持,一些热心企业老板也纷纷献出爱心。通过几个月的奔走协调,付世和终于筹措了四十余万元的爱心资金。之后,他立即着手开展各项准备工作,8月份,教室工程按期投入建设,9月份主体工程竣工, 11月份,学生们就搬进了宽敞明亮的大教室,共修建教室3间、餐厅1间,建筑面积230多平方米,并配备了崭新的桌椅等教学用具,为学校新购置了电脑、燃气炉等生活设备,学校师生有了自己的专用餐厅,老师和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工程建设期间,付世和组长派驻了一名工作人员,长期驻守在工地担任工程监理,以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可靠。并严格要求在工程建设当中要做到“精扣细扣”,点滴不漏,以节省建设资金,并要求工作人员坚决不吃学校和工程队的一顿饭,不给学校、工程队增加一点儿负担。

  在工程验收会上,县政府督查室、教育局、财政局及社会各界人士到场查看了工程后,大家齐声赞扬:“付世和组长为特殊教育做出了突出贡献,实实在在地为残疾儿童办了一件好事、实事!”

弘扬传统  为全县孩子撑起一把“美德伞”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孝敬父母,珍视亲情的传统美德,2013年5月份,付世和组长倡导在全县各中小学校开展了一次“感恩母亲”为主题的德育系列教育活动。一是动员广大学生开展一次感恩行动,为母亲做一件实事、办一件好事。如给母亲送一束鲜花、一个温馨拥抱,向母亲道一声祝福、拍一张照片,为母亲做一次按摩、洗一次脚,让母亲感受到儿女的关爱、家庭的温暖。二是开展了母爱题材影片教育活动。制定并组织学生观看了《妈妈再爱我一次》、《我的父亲母亲》、《漂亮妈妈》、《九香》、《两个人的芭蕾》等母爱题材的影片,教育引导广大学生珍惜亲情,感恩母亲。三是结合影片教育活动,组织开展了一次“感恩母亲•点亮真情”为主题的征文比赛活动。比赛收到200多篇稿件,经半年的反复评选,并集结成了《感恩母亲》作文书,免费发放给各中小学校的师生们。此次活动有力地推进了全县文明幸福校园建设。

  为了让革命教育深入孩子们的心理。从2012年开始连续三年,他又组织了县城近十所学校100多名学生赴高西沟、延安革命圣地、牛玉琴治沙造林基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和励志教育活动,带领学生们参观了杨家沟、宝塔山、清凉山、枣园、杨家岭、延安革命纪念馆等景点,教育少年儿童热爱祖国,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学习和体验高西沟人民战天斗地的壮举,以及牛玉琴的先进事迹,激发了青少年从小发扬自立、自强的奋斗精神。

以案说法  为迷途中的孩子们撑起一把 “守法伞”

  为了进一步宣传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付世和组长精心安排,每年联系一名法律专家深入全县各中小学校开展送法进校园活动,以帮助我县未成年人解答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法律问题,使未成年人健康、快乐成长。法律专家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对“未成年人为什么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进行深入浅出的剖析。并例举发生在横山校园内的案件,以案释法,正确引导孩子们如何预防犯罪,自觉抵制违法犯罪行为,如何增强用法律保护自我的意识。课堂气氛活跃,孩子们认真听讲,自觉做好笔记,每次讲堂都要展开现场互动,学生们提出了许多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专家都给予了耐心解答。同时又以抢答的形式向学生们提出许多法律知识问题,对回答正确的同学奖励了作文书、笔记本、笔、伞、水杯等学习、生活用品,以鼓励他们学习法律的积极性。通过生动的法治教育课堂,全县3000多名学生受到教益,孩子们学法、懂法、守法意识明显增强。

  2014年联络组在司法局聘请了一名律师为未成年人联络组法律咨询员,针对不少受伤害和触犯法律的未成年人案件,积极为未成年人提供法律咨询服务,依法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十年来,付世和组长关心帮助过的孩子已超过200多人,他投出的爱心资金也接近百万元,但他从不以此为荣耀,他最踏实本份的一句话就是 “帮助未成年人成长是一项学好向善,积德积福的好事,希望全社会爱心的人士都能够参与进来,为社会多做一点贡献,多做一点好事!”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上一篇]:农民心中的“韩科技”
[下一篇]:理念先行,思想出新的好校长
版权所有:榆林市横山区人大常委会 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主办:榆林市横山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技术维护:0912-7611403 邮箱:hsrd2015#sina.com
陕ICP备案15009576号 陕公网安备 61082302100012号 建议使用IE9以上版本浏览器 1360*1280以上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