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横山人大网! 今天是:
视察调研 当前位置:首页 -> 监督工作 -> 视察调研
榆林市横山区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关于农村“三变”改革工作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8/9/28  浏览次数:17592 次  来源:榆林市横山区人大网  作者:


根据常委会工作安排,为进一步推动我区农村改革发展9月上旬,常委会组成调研组到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贵阳市乌当区和重庆市九龙坡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学习,深入学习借鉴全国 “三变”改革(即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先进经验。考察人员一致感到触动很深、受益匪浅。9月中旬,又深入我区横山、南塔、党岔等镇(办)村进行实地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省外先进经验简介

农村“三变”改革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外地经验表明,凡是“三变”搞得好的地方,都村庄面貌好、产业发展快、农民收入高。通过学习考察,我们认为,“三变”是一次深度探索性改革,不仅牵住了农村综合改革的“牛鼻子”,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一个突破口,关键还在于其激发了“三农”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对加快建设全面小康、解放农村生产力、带动全域发展、巩固党的执政基础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塘约经验”是“三变改革”的成功实践

塘约村原来是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乐平镇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总面积5.7平方公里,9443505人。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3786元,有贫困户138户600人,年轻人大部分外出务工,30%以上耕地撂荒,村庄空壳化严重,村集体经济基本无积累。2014年6月一场暴雨冲毁了塘约村许多房屋和道路,使塘约村雪上加霜。穷则思变,村两委会痛定思痛,下定决心,展开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们紧紧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的机遇,探索“村社一体、合股联营”村级经济发展方式,使全村经济社会、村容村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创造了令人称赞的“塘约经验”。2017年,塘约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200元,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312万元,实现了从省级二类贫困村到小康村的蜕变。

主要做法和经验:一是改革农村产权制度,盘活各类资源资产。扎实开展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集体土地使用权等“七权”确权工作,明确了权利归属,稳定了土地承包关系。在此基础上,进行盘活资产。全村4881亩土地、28处小型水利工程全部估价入股,所获收益与村集体分享。构建“3+X”(“3”指农村信用社、村委会、金土地合作社,“X”指公司、合作社、专业大户、农户等主体)支农扶农信贷新模式,利用林地、水利工程抵押和村集体担保,累计获得贷款307笔1725万元,让“沉睡资源”变成了“鲜活资产”。 二是推进农业经营制度改革,实行股份合作、集体经营。成立村集体合作社,与村两委会三块牌子、一套人马。对全村土地资源进行流转,量化入股,实现户户入社、户户带股,通过带股入社打造股份农民。在合作社内部组建运输公司、劳务输出公司、妇女创业联合会和建筑公司等经营实体。全村实行资金统一核算、土地统一规划、村干部统一使用、财务村务统一核算、农产品统一销售、美丽乡村统一建设、红白喜事统一操办“七统一”,更好地配置资源,提高发展效率,提升农业效益。三是改革村级治理制度,凝聚党群力量。在村民小组建立党小组,形成党总支领导下的网格化管理模式。推选3名老党员成立村务监督委员会,履行“村纪委”职责,全程监督村务党务,重点审核账务。建立“驾照式”考评。党员每月满分10分,全年120分,由村民小组议事会每月进行测评打分,并对照分数给予报酬和奖励。实行“条约式”治村。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滥办酒席、不孝敬父母、不诚实守信等陋习,颁布了村民行为“九条红线”,对违反“九条红线”的村民实行“黑名单”管理。村民自治水平空前提高。

(二)王岗村推进特色旅游带动脱贫致富

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新堡布依族乡王岗村,距贵阳市区30多公里,尽管这里依山傍水、古树成林、民风淳朴、环境优美,但过去,该村和很多偏远村寨一样:基础设施落后、没有支柱产业、青年劳动力流失。村民以种植传统农作物为主,人均年收入只有2500元左右。2010年以来,王岗村紧紧依托自身特色优势,制定了一系列绿色制度后,王岗人护住了村里1.5万亩山林,发展旅游经济,用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该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拉动、龙头景区带动、产业动等形式,让越来越多的低收入困难群众实现了致富梦成为贵阳市颇有名气的乡村旅游目的地。2017年,村人均收入达到了12000元入选贵阳市2017年度最美村庄。

主要做法和经验:一是党委引路,能人带动。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村两委认真分析形势认为要想有出路就要打造特色“品牌”“再好的绿水青山,不去用好它,也只是风景,没有其他价值。”他们在保护好绿水青山的同时,将环境资源变为经济资源,发展以农家乐为主的休闲产业。他们联想到村子里每年腊月杀年猪、腌腊肉的习俗,决定打起庖汤庖汤是用一种火锅肉的方法)的名号。为规范经营秩序村两委制定了一系列土规定”。前来吃庖汤的人络绎不绝,村民们很快就富起来村里第一批发展庖汤的群众生意好时,每天要杀七八头猪,一年可80多万元。外打工多年的村民纷纷返乡创业,在得到政府返乡创业基金免费的餐饮培训后,开起农家乐庖汤第一村牌子树起来了,一项收入就达人均一元。村民种植葡萄黄金梨、草莓等,同步发展林下养鸡、养鹅,年收入近50万元。二是引进项目,增加就业。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吸引了一批农业企业到王岗村发展。2011年,村流转土地200多亩,建立了棕榈种植基地,村民在基地打工,每年村民工资收入70余万元。2016年又引进并建成枫叶谷旅游度假项目,该村带来新的活力和发展动力,项目建成后每日接待游5000人次。村民在度假区附近开设各种饮食、小商铺85间,修建5个停车场2000个停车位,带动村民增加收入2000余万元,当地村民在家门口就实现创业就业

(三)真武宫村“五善五美”建设美丽乡村

重庆市九龙坡区西彭镇真武宫村,距离重庆主城35公里,全村幅员面积2.2平方公里,村民1201户,常住人口2565人。2013年,该村提出利用资源换新装,背靠都市求发展的思路,迎合城市生活回归田园的大众心理,发展农家休闲、农家采摘、农事体验、农村观光等产业先后成为九龙坡区乡村旅游示范村、重庆市十大最美乡村、重庆市精品旅游线路点,该村所在的西彭镇也因此获得全国文明镇的称号。

主要做法和经验:该村主要通过党员示范、典型带动、文化滋养、村民互助、产业推动的手段,打造“和谐美、风尚美、环境美、文化美、产业美”的“五美”乡村。一是推广六事民情工作法,即党员干部畅通渠道“说事”、落实责任“理事”、民主决策“议事”、整合力量“办事”、公开反馈“评事”、巡查回访“督事”等六个步骤的工作方法。先后实施道路硬化、绿化和环境靓化工程,统一整治村民房屋、院落,严管生活污水乱排乱倒行为,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使文化有效地融入群众精神世界。二是打造现代观光农业是关键动作。结合当地气候、经济效益等因素,探索以现代观光农业为主的新型农村产业化发展模式,推进葡萄、草莓、苗圃、垂钓产业发展,引进8大庄园26家农业企业,其中葡萄种植企业10家,种植2200余亩,精品草莓园9个,种植200亩2017年村集体收入110余万元,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万元。三是实行统一培训,集体推销的营销理念。2015年,该村成立“一起奔小康”产业协会,下设草莓、葡萄、休闲渔业等多个小组,定期学习培训、经验交流、实地指导。成立电商工作室,建立微信公众号,整合各产业园资源,线上营销与线下实体产业联动发展。同时每年开展葡萄采摘季、草莓采摘节、休闲垂钓节等旅游节会,年均接待游客50万人次以上,旅游年收入突破亿元大关。

外地做法和经验对我们的启示:  

一是从活化资源入手,打造股份农民以股份合作为核心,土地资源、集体资产、生态资源等股份化以股权为纽带,采取保底分红+收益分红”等方式,让农民从资源资产中获得财产性收入,使之成为股份农民二是从整合资金入手,强化金融策略。加大各类资金整合力度,通过资金变股金来激活和放大资金使用效益既主动对接农村资源,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又搭建投融资平台,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把千家万户各方资金区域资源调集起来,将集体、政府和社会资源捆绑起来形成多个舞台共演一出“三变”好戏的局面变一次性投入为持续性增收。三是从优势产业入手,对准市场需求。聚焦特色农业、休闲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以市场需求为目标,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因村策强化各方协作形成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四是从经营主体入手,培育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强化招商引资,着力扶持和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通过股份合作打造农民群众和经营主体的利益共同体。 

总之,外地的经验和做法告诉我们,“三变”改革将市场机制和资本运作模式引入农村,农民从传统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乡村各类生产要素活化起来,沉睡的资源活起来,分散的资金聚起来,增收的渠道多起来,老百姓的日子才能好起来。

二、我区农村改革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区“三变”改革工作2017年8月启动以来,先后成立了领导机构,制定出台了实施意见、实施方案以及阶段性工作意见。试点先行,因地制宜,改革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截止目前,全区有115个村推进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及“三变”改革工作,112个村成立了集体经济合作社,116个村完成了清产核资工作,共清查资源性资产525.26万亩,经营性资产642.63万亩,非经营性资产5881.51万亩。同步开展11个省级试点村、16个市级试点村、19个区级试点村的建设,为我区“三变”改革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南塔办事处高圪垯村将产业扶贫和“三变”改革相结合,科学设置“耕地股、资金股、扶贫股”三种股权。通过改革,基础建设快速推进,主导产业发展迅速,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增收。党岔镇北庄村在村党支部引领下,以股份制形式成立集体合作社,将无定河撂荒土地进行流转整合,由村集体经营,形成了“党支部+合作社+股民”的发展模式。2017年底,每户村民分红1万元,合作社积累资金287万元为全区农村“三变”改革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武镇元圪垯村2017年成立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走“小苹果大产业”的发展路子,栽种苹果2500多亩,为全区果业发展起到了规范引领作用。横山街道办事处吴家沟村探索“集体经济+工商资本+农户”的运营模式,吸引工商资本投资建设项目,共享收益和风险,打造集休闲观光、水上娱乐、现代农业、采摘业为一体的经济模式对推动我区农村“三变”改革有积极借鉴作用。白界镇黑峁墩村成立集体经济合作社,通过“乡村旅游+规模种植”的改革发展模式,引进旅游度假项目,由项目公司给予保底分红,集体经济组织不承担风险。截至目前,村民入股土地680亩,向村民返利12.6万元,有效盘活了土地资源,扩大了农民增收渠道。

从整体情况来看,我区“三变”改革尚处于探索尝试阶段,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宣传动员不足,群众意愿不强。相关部门和镇、村对改革的紧迫性和现实意义认识不足,对农民群众的宣传动员不深入广泛,广大群众对改革的前景心存疑虑,投身改革的意愿不强烈。二是顶层设计不足,规划引领不强。缺乏对区情实际的客观准确把握和改革前景的全面科学判断,发展定位不精准,改革路径不明晰,总体规划不完善。三是主体带动不足,产业优势不强。缺乏对农业龙头企业的引进、培育和打造,缺乏能够准确把脉市场、具有实力的经营主体来带动农民、整合资源、主导改革。各镇、村优势挖掘发挥不足,特色不鲜明,规模小,技术含量低,效益不稳定,产业发展前景不明朗。四是资金投入不足,平台建设不强。财政投入“三变”改革的资金不足,产业资本运作平台、人才平台建设滞后,社会力量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不高。五是机制体制不健全,防范风险能力不强。缺乏推进改革的科学流程,配套政策体系不完善,产权保护、股权权能、产权交易、融资担保等服务平台建设滞后。防范风险的意识不强,制度不完善,措施不具体。

三、推进当前我区“三变”改革的几点建议

1.摸清现有家底是前提。全面开展村集体资源、资产、资金核实工作,摸清家底,做到精准掌握、产权清晰。按照“三变”条件,从村集体“三资”中科学划分出资源性资产、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和流动性资产(资金)以及财政投入到村的发展类资金,建立投资入股存量资本台账。做实确权,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做好成员界定和折股量化,让每一个集体成员都公平享受到集体资产带来的收益。

2.依托特色优势是根本。按照区域经济发展布局,结合自身实际,根据市场需求,依托与当地条件相匹配、基础好、潜力大、具有市场前景的特色优势资源为主攻方向,进行适度开发,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主导产业,走出一条符合本地实际的“三变”改革路子。

3.培育经营主体是关键。经营主体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三变”改革的权益能否真正实现。探索“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加快发展农民合作社和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对现有企业、农民合作社等载体,进行兼并、联合、重组,并从政策、项目、资金、技术等方面扶持壮大一批。鼓励家庭农场、致富能手、种养大户,兴办领办创办生产型、加工型、商贸型企业与合作社。

4.整合各类资金是支撑。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创新投入机制,以此撬动农户、村集体、经营主体、金融机构等社会资本入股,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把各方面资金归集起来,统筹集约使用。建立融资平台,开展“两权”抵押试点,实施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制度,让农户通过信贷资金参与项目建设,获得保息分红和收益分红。

5.规范股份合作是核心。农民、村集体、经营主体合作意见形成后,要依法签订合同协议,制定规范合同样本,明确合作方式、合作期限、入股人股本情况、各方的责任和义务、分红结算方式、违约责任等,做到条款分明、内容详实、公开透明,确保各方依法分享收益分配。

6.带动农户参与是基础。积极引导农民自愿将个人的资源,入股到经营主体,成为股权人,参与分红。通过这种办法,有效转变农民的投资方式、创业方式和增收方式,让农户成为产业链、资金链、供应链、价值链的参与者和受益人。

7.严加风险防范是保障。制定自然灾害预警处置制度,扶持发展农业保险,降低自然风险。逐步设立必要的农产品市场风险基金,实施政府最低价收购保护制度,减少市场风险。加强经营主体生产经营管理监督,建立和完善内部有效监督机制,强化税务、财政、金融、农业等部门对其资金运行、企业账务等进行监督检查,确保企业规范运作。

8.强化政府主导是保证。“三变”改革政策要求严、涉及范围广、操作程序多、实施难度大,要真正取得实效,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实行主要领导亲自抓,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扎实有序稳步推进“三变”改革。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上一篇]:榆林市横山区人大常委会视察组关于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的视察报告
[下一篇]:榆林市横山区人大常委会视察组关于区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视察报告
版权所有:榆林市横山区人大常委会 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主办:榆林市横山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技术维护:0912-7611403 邮箱:hsrd2015#sina.com
陕ICP备案15009576号 陕公网安备 61082302100012号 建议使用IE9以上版本浏览器 1360*1280以上分辨率